1.為什麼要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
答:在高等教育高速擴張的背景下,我國于2003—2008年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這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基本條件和辦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校”的方法無法促進高校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審核評估以成果導向為引導,以高校自評和監督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否完善為核心,堅持“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更注重學校的特色發展和内涵建設,既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也能夠更好地與國際高等教育評估對接。
2.開展高校教學評估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開展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評估(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為其中的一種形式)都有明确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由其組織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四十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依法對民辦學校實行督導,促進提高辦學質量;組織或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評估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并将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3.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主要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提高質量是未來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為實現這一任務,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二條:“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标準,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第十九條:“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 第三十三條:“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标準。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第四十條:“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範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第四十四條:“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 第四十七條:“整合國家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
4.開展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對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有何作用?
答: 開展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評估不僅能鑒定學校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診斷學校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還可以發揮評估指标的導向作用,引導學校更新教育觀念、明确發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學改革,推動産學合作教育深入開展。同時,評估具有激勵和督促作用,能夠促進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并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自我約束和監控機制。實踐證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已經取得切實的效果。通過評估,學校教學工作水平明顯提升,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成為直接受益者。
5.國際上主要國家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經驗和做法有哪些?
答: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國際上統稱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概括起來有以下共同的經驗:
從評估頻率上看,大部分國家都有5-8年的評估周期。
從評估内容上看,多數國家都是既開展院校評估,也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而且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是評估的主要内容。
從評估模式上看,大緻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認證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标準,結論一般為“通過”或“不通過”兩種。合格評估就屬于認證模式;二是等級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處于什麼水平,結論一般分為“優”、“良”、“合格”、“不合格”等幾個等級;三是審核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是否達到了自身設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機制。評估後,專家組給出審核報告,引導學校自我改進工作。
從評估組織方式上看,可大緻分為三種:一是政府主導型;二是政府、社會共同參與型;三是民間主導型。而且,實行管、辦、評相分離是各國的共同特點。
6.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發展曆史?
答: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文件在強調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提出要“定期對高等學校辦學水平進行評估”。
1994年起,原國家教委(教育部)對1978年以後新建的普通高等學校開展了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1995年啟動了對辦學曆史較長、水平較高的重點大學的優秀評估。1999年啟動了針對新建院校與重點大學之間的普通高等學校的随機性水平評估。
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決定用五年的時間對我國所有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進行評估,并建立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本輪評估結束後,教育部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評估指标方案做了重要調整,突出了分類指導、分類評估的理念,并決定從2011年啟動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工作。
7.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的二十字方針是什麼?如何理解?
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20字方針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以評促建”,就是以評估工作帶動學校的各項建設和發展,大力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包括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管理建設、教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等,以及大力加強教學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為進一步提高教學工作水平提供保障。
“以評促改”,就是以評估工作推動學校的改革和創新,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修訂專業教學計劃,更新教學内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适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
“以評促管”,就是以評估工作帶動學校教學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學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學工作優質高效運行。
“評建結合”,就是将評估工作與學校的教學改革及長遠的建設目标一并考慮,統籌兼顧,以評估促進建設,以建設提升評估,評建共進。
“重在建設”,指評估隻是一個手段,而建設是關鍵,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最終的目的。
8.教育部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的五種基本形式?
答:一是開展學校自我評估;
二是實施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
三是實行分類的院校評估(包括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
四是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
五是探索國際評估。
9.如何理解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中的“分類評估”?
答:教育部在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中針對不同層次的高校分兩大類進行評估,即: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合格評估的對象是2000年以來未參加過院校評估的新建本科學校;審核評估的對象是參加過院校評估并獲得通過的普通本科學校。
合格評估的重點是考察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教學管理和基本教學質量,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學校教學改革和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運行的情況。評估結論分為“通過”、“暫緩通過”和“不通過”三種。“通過”的學校5年後進入審核評估。
審核評估重點考察學校辦學條件、本科教學質量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程度,學校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運行狀況,學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審核評估形成寫實性報告,不分等級,周期為5年。
10.學校定位包括哪些方面?有什麼具體要求?
答:學校定位包括學校總體目标定位、人才培養目标定位、學校類型定位、學校類别定位、學科專業定位、辦學層次定位、辦學形式定位、發展規模定位、服務面向定位、辦學特色定位等。
學校總體目标定位。是指在未來某個時段内,學校生存發展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奮鬥目标,是對學校未來發展趨勢、發展方向的科學預見和理性思考。它是對學校發展目标和方向的總體概括和描述,具有理論性、宏觀性、綱領性的特點,對其他定位具有統攝作用。
人才培養目标(規格)定位。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以培養哪種規格的人才為主體,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培養方案和質量評估标準。人才培養規格包括層次規格和類型規格。層次規格有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之分;類型規格有學術型、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等之分。
學校類型定位。我國對高校的分類有多種标準,有的按科研含量和學術水平來分類,如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院校;有的按隸屬關系來分類,如部屬高校、地方高校;也有按學科含量來分類,故有單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綜合性大學之說。也有按照人才培養類型分類,如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校。這一定位對于學校确定學科專業結構、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形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學校類别定位。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統計中,把高等學校分為綜合大學、理工院校、農業院校、農林院校、醫藥院校、師範院校、語言院校、财經院校、政法院校、體育院校、藝術院校、民族院校等。在國家制定的評估标準、普通高等學校建築規劃面積指标、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中,不同類别的學校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個定位要求學校對學校類别作出選擇,這一定位對于學校的辦學規模、學科專業結構等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學科專業定位。針對服務對象,學校所側重的學科領域和服務的主要産業或行業。
辦學層次定位。辦學層次的定位主要是指人才培養的層次。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學曆教育中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三個層次,在學位教育中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層次。這個定位是指學校要在學曆或學位的三個層次中選擇發展方向,同時選擇多個學曆或學位層次時,一般也應确定占主導地位的辦學層次。
辦學形式定位。我國高等教育形式按照教育形式劃分可以分為學曆教育和非學曆教育,按照學制劃分可以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這個定位是指學校要在辦學形式上對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出選擇,同時選擇多種形式時,一般也應明确占主導地位的辦學形式。
發展規模定位。這是學校對辦學規模做出的界定,是數量目标的定位。學校的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密切相關。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确定一個合适的辦學規模,而且為達到這個目标又要确定一個科學的時間表和具體措施。
服務面向定位。服務面向是指一所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範圍及層次:其中服務範圍是指學校是為行業服務、為區域經濟服務還是為全國服務。服務層次是指培養何種類型的人才,即指培養的學生主要從事研究、開發還是從事基層實際工作。我國高等學校基本分為教育部直屬、其他部委所屬和省屬等幾種管理方式,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高等學校的管理方式對于生源和學生就業去向以及學校服務範圍都有很大影響。這個定位是回答學校服務的地域範圍或對象範圍(地域指服務全國、地區或地方,對象是指服務的部門或行業),是對畢業生培養層次和就業方向的界定。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職能時所涵蓋的地理區域或行業範圍。
辦學特色定位。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學校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辦學内涵。高校的辦學特色的定位是形成辦學多樣化的有效途徑,是高校在教育市場中具有競争力的表現。辦學特色是有意識的培育出來的,不是随意而成的。
學校的定位要依據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要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潛力,要體現自己的特點、個性。不能盲目攀比。
學校規劃是學校定位的體現。因此,是專家考察時要重點查閱的材料。學校規劃包括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校園建設規劃。
11.學校自評需要完成哪些内容?
答:1、完成學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填報;2、發布上一年度(或學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3、形成學校自評報告等。
12.什麼是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
答: 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就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按照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把高等學校與本科教學工作密切相關的數據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出來,形成系統化的、反映高等學校教學運行狀态的數據集。在結構設計上,遵循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内在規律,按照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基本思路,組織教師、學生、條件、專業與課程、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數據群組。在實現方式上,為便于采集,按照高校職能部門的分工特點,分解成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教育經費、教學科研儀器、教學條件、學生基本情況、學生課外活動、科研情況、學科建設九類數據。每類數據再分解為若幹數據采集表,每個采集表包含若幹數據采集項。
13.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如何為學校、社會和政府以及評估工作服務?
答: 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以下簡稱“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設計思路是立足于建設國家高等教育教學基礎數據資源,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具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服務于學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促進廣大高校提高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為高校自身教育質量狀況監測提供服務。 二是服務于政府,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高校教學工作有關信息,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科學管理和常态監控,提高決策的可靠性。三是服務于評估,為評估專家提供參評高校教學相關信息和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分析報告,使評估過程簡化,減輕學校準備材料負擔,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服務于社會,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有關數據向社會公布,為社會公衆提供高等教育質量信息資源,為社會公衆了解高校教學工作提供服務,促進教育信息公開透明。
14.本科教學審核評估重點考察的内容是什麼?
答:審核評估重點考察學校辦學條件、本科教學質量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程度,學校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運行狀況,學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15.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答:堅持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提高質量上升到關系高等教育生命線的戰略高度,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學校基本教學狀态數據為依托,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教學質量保障能力和水平為主要内容,确保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地位,本科教學在高等學校中的根本地位,本科人才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根本地位。
16.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
答:一是督促高校按國家規定的質量标準辦學;二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保障水平;三是引領高校科學定位、分類合作、多元發展、特色辦學。
17.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工作的“五個度”?
答:一是學校辦學定位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二是高校四項職能對辦學定位的支撐度;三是人才培養各環節之間的吻合度;四是教學資源對人才培養的保障度;五是學生、社會和政府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滿意度。
18.如何考察教學質量控制?
答:(1)是否有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教學文件和基本教學制度,是否制定有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批改作業、答疑輔導、考試等各教學環節質量标準。
(2)是否注意對學生實際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同時與學校的定位和培養目标相比較進行分析。
(3)教學評估是否有重點。評估的重點應是課程評估、教師授課評估、實驗教學評估、學生的學習評估及院系部的教學工作評估等。評估工作要有目的、目标、計劃和步驟,認真執行。
(4)是否有一個科學合理、易于操作的評估指标體系、實施辦法和相應的獎懲制度。
19.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時采用的方式是什麼?
答:專家組進校後,對照評估方案的指标體系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評估。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時采用的是“聽、看、查、議”四種方式。
聽:認真聽取學校領導有關教育工作的彙報,深入課堂聽教師上課,召開校領導、教師、中層管理幹部、學生座談會,廣泛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
看:審閱有關資料,考察實驗室、圖書館等各種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
查:考察學校圖書館、實驗室、教室、計算機房、網絡中心、體育場館、實驗室、食堂、學生宿舍等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随機聽課;調閱随機抽取的學生畢業論文和實驗、實習報告,對學生進行随機性的基本技能、課堂技能和實驗實踐技能測試,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随機性問卷調查;訪問教務處、科研處、計财處等職能部門和部分院系,查閱部分院系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等有關資料和教學管理文件檔案,進行個别訪談和專題調研等。通過抽查主要基礎課和實踐環節的考核、指導情況評價學校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議:評議。
在考察結束前專家組還要給學校主管部門領導、學校領導反饋整改意見。
20.專家組考察的主要程序是什麼?
答:(1)閱讀自評材料(包括:學校《自評報告》和《數據分析報告》)。
(2)聽取學校介紹:學校基本情況,評建工作進展,教學改革建設成果,學校特色等。
(3)實地調研考察:包括現場深度訪談、聽課、查閱資料、考察、座談等。
(4)彙總考察情況。
(5)形成評估結論。
(6)通報評估意見:與參評學校領導通報考察評估初步意見。
(7)反饋評估意見:召開一定範圍學校人員參加的通報會,通報對學校教學工作的總體評估意見和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設。
21.專家組進校後考察的主要方法與内容是什麼?
答:(1)參觀:由專家組提出内容,由學校負責組織、路線安排。考察各類基礎設施,公共基礎課及主幹專業基礎課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主要實習基地,圖書館,電教中心,網絡中心,多媒體教室,體育場,學生出早操、上晚自習,社團活動,學生宿舍,食堂環境等。
(2)聽課:每位專家至少聽3-4節課。
A不同類型的課程,如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驗課,學校優秀課、精品課等。
B不同類型教師的課,如老中青年教師,教授、副教授、講師等。
(3)座談會:由專家組确定讨論提綱和與會人員名單,時間安排在2小時之内,人數控制在每組6-15人左右。
A召開不同專題的座談會,如學科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自我監控體系的運行,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經費及使用,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等。
B召開不同類型人員的座談會,如老中青教師,教學管理幹部,教務人員,學校督導組(或評估辦),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優秀教師、學生等。
(4)走訪:盡可能對所有的教學基層單位和主要職能部門都安排走訪。
(5)查閱資料:參評學校要彙集整理出各方面的資料。
各項指标的評估依據及其支撐材料和補充說明,各類教學文件、會議記錄,統計表,學生作業、實驗報告,課程設計,教師教學日曆,教師講稿等。
22.本科評估對學生有何影響?
答:本科評估對于高等教育的促進提高非常明顯。本科評估的最大受益者是廣大學生。
(1)評估将進一步促使高校加大本科教學的投入,改善校園環境,加強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2)評估将進一步促進學校加大師資力量建設、課程建設、學風建設的力度,促進學校提高辦學硬件和育人環境,廣大學生将會得到更優質的教育。
(3)評估結果将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後的發展。如果我校此次評估取得好成績,将會極大提高我校的社會形象和地位,将會進一步增強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求學和送學信心,吸引更多的用人單位來我校招聘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就業層次。
23.學生應該怎樣積極參與學校的迎評工作?
答:全校學生要了解本科評估的目的和意義,要認識到自己是評估的最大受益者。積極參與到學校迎評的各項活動中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展示良好風采。具體來說:
(1)上課狀況優良。準時上課,無遲到、早退和曠課現象;上課必須帶課本、筆記本和筆,做好筆記;認真聽課,杜絕随意說話、打瞌睡、吃東西、接打電話、玩手機等行為。
(2)自習情況良好。無課的同學主動到無課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機房學習或自習,确保學習場所人員飽滿;能自覺完成作業和其他課外學習任務。
(3)行為文明、形象端莊。學生在校園内全部要佩戴校徽;舉止文明,穿着大方得體;男女交往文明、有度、舉止文雅;學習場所無抽煙、亂扔垃圾、大聲喧嘩、打鬧等;出入樓門、上下電梯文明禮讓;就餐自覺排隊,無鋪張浪費現象。
(4)努力打造“文明宿舍”,做到宿舍文明衛生、無雜物堆積、被服疊放整齊等。
(5)全面了解評估知識。努力學習《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知識問答》,每位學生都要對評估的目的、意義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準确掌握評估的基本知識。
(6)對學校有高度的認同感。對校史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目标定位、優勢特色和工作亮點,要有“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7)在校園内遇見專家時要主動問好、文明禮讓;專家在課堂、食堂、宿舍、圖書館等場合詢問時要積極作答,參加座談會時要積極發言。
(8)了解和專家接觸的各種方式。通過宣講和學習指導,學生對專家進校聽課、抽測、座談、就餐、觀看演出、走訪宿舍、随機交流等要有充足的準備。
(9)對專家的問題,應對不慌張,出語慎重,回答問題能結合學校和自身特點,有思想、深度和内涵,對于學校的特色、亮點、優勢正面客觀宣揚;對于不足要從大局出發,回答要從建設性意見和加強提高的角度入手,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發牢騷。
(10)随時準備參加專家主持的問卷調查或座談會,配合學校圓滿完成本次評估工作。
24.教育部提出的“十不準”評估紀律是什麼?
答: 為了減輕參評學校負擔,營造風清氣正的評估風尚,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調研工作紀律的通知》(高教司函【2009】230号),提出十項紀律要求,這些要求在合格評估全面實施階段依然有效。“十不準”的具體内容為:領導不迎送專家;不安排各種形式的宴請;不安排接見;學校不召開彙報大會(包括開幕式和閉幕式);不組織師生文藝彙報演出;不在網絡和媒體上做宣傳報道;不造聲勢(包括校内張貼歡迎标語、懸挂彩旗等);不送禮物;不超标超規格安排食宿;專家組不組織學生現場考試。
25.國家為什麼要設立評估專項經費?
答:為保證評估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國家設立評估專項經費。專家組評估考察所有費用(含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評審費、材料費、通訊費等)皆由國家評估專項經費列支,學校不承擔相關經費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