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項目一:定位與目标
有三個要素:辦學定位、培養目标、教學中心地位。
定位與目标是頂層設計,主要指學校發展目标定位、層次類型定位、服務面向定位、人才類型定位等。
要素1.辦學定位
有兩個要點:辦學定位及确定依據、辦學定位在發展規劃中的體現。
有規劃——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符合學校發展實際。
體現所在、所生、所長的優勢和發展趨勢;把握服務的區域和功能,用階段目标表達出來;注意人才培養工作與辦學定位的符合度。
要素2.培養目标
有兩個要點:人才培養總目标及确定依據;
專業培養目标、标準及确定依據;
培養目标分兩個層面,學校培養目标是總綱;
“專業”可以擴展為“專業大類”;
在保證學校主體培養目标不變的前提下,目标規格可多樣性。
要素3.教學中心地位
有兩個要點:教學中心地位的政策與措施、教學中心地位的體現與效果。
學校有保證本科教學中心地位的政策與措施,能正确處理高校四大職能關系。例如: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工作評價等。各職能部門要主動服務于學校教學工作,師生及一線教學單位的滿意度是檢驗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據。
審核項目二:師資隊伍
有四個要素:數量與結構、教育教學水平、教師教學投入、教師發展與服務。
師資隊伍建設要“硬”、“軟”一起抓, 當前教學精力投入是難點。
要素1.數量與結構
有兩個要點:數量與結構、建設規劃及發展态勢。
生師比,不僅看總量,也應分專業分析。 例如:某校全校生師比18:1,個别專業達90:1。
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符合 培養目标要求; 例:五邑大學70%教師來自研究型大學。不僅看現狀,更要看發展趨勢;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要落實到每一位教師身上。
要素2.教育教學水平
有兩個要點:專任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師德師風建設措施與效果。
專任教師是專職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不一定都是教師職稱系列;從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試卷、畢業設計指導等 能看出教學水平和教風;重點看學生和畢業生的評價(總結性學生評教的利弊);教風直接影響學風,客觀分析教學事故處理情況。
要素3.教師教學投入
有兩個要點: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情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參與教學改革與建設情況。
有政策推動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形成良性運行機制。例如:南京大學的新生研讨課。教授上講台已基本解決,但有激勵機制,促其“用心”教 是難點。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參與教改重點看參與面和成果應用。 例如:某校,國家質量工程項目不少,但成果推廣不夠。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是否能處理好?考核評價是否合理?
要素4.教師發展與服務
有兩個要點: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政策措施、服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政策措施。
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要落實到基層教學單位,落實到每位教師身上,特别是青年教師;教師的培養培訓應有計劃、有措施、有經費、有 實效;要關注青年教師的訴求。
審核項目三:教學資源
有五個要素:教學經費、教學設施、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課程資源、社會資源。
教學資源既包括“硬資源”,也包括“軟資源”,是保障與提高培養質量的基礎條件。
要素1.教學經費
有三個要點:教學經費投入及保障機制;學校教學經費年度變化情況;教學經費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學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學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生均教學經費發展趨勢(近幾年的數據);教學經費的範圍可以暫按财政部規定的教學基本支出中,商品和服務支出(302類)的20項内容。 除此之外,學校可說明增加了哪些。
要素2.教學設施
有兩個要點:教學設施滿足教學需要情況、教學科研設施的開放程度及利用率。
教學設施應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設施,也包括圖書館、校園網、運動場等輔助教學設施;要關注設備更新率和實驗室利用率以及圖書資料的使用情況;科研實驗室(中心)對本科生開放程度。
要素3.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
有三個要點:專業建設規劃與執行、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制定與結構調整、優勢專業與新專業建設。
學科的概念:學問的分支、教學的科目、學界和學術組織。
專業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專門領域、課程的不同組合、社會需求加學科領域。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專業在學生培養中作用更直接; 專業設置和調整須有标準、有程序,結構要合理。 重視新辦專業建設;各專業培養方案能反映培養目标的要求,應認真落實,不能随意變動。
要素4.課程資源
有三個要點:課程建設規劃與執行;課程的數量、結構及優質課程資源建設;教材建設與選用。
課程不僅是理論課程,也包括實踐課程;學校是否為學生開設了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學;教材選用要适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标;優質教育資源和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反映了教 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水平。
要素5.社會資源
有三個要點: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措施與效果;共建教學資源情況;社會捐贈 情況。
吸收社會資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辦學水平和服 務社會能力; 例:五邑大學58%校舍由華僑捐建;學校對産學研合作教育應該有整體推進措施; 例:南京大學的校地合作,同濟的國際合作辦學等;體系化、制度化、契約化、互動共赢是努力方向。
審核項目四:培養過程
有四個要素: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教學改革。
關注培養過程是否到位,這是保證質量的基礎。
要素1.課堂教學
有四個要素:課堂教學大綱的制定與執行情況、教學内容對人才培養目标的體現,科研促進教學情況、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手段信息化的程度、考試(考核)的管理與考試方法的改革。
課堂教學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标,教學大綱嚴格執行;教學方法改革比教學内容改革難,學校應有措施 推動;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是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 例:同濟50%的課程為小班授課 。多媒體課件應注重教學效果,防止黑闆搬家;提倡科學、多樣的考核方式。
要素2.實踐教學
有三個要點: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教學改革;實驗教學與實驗室開放情況;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的落實及效果。
實踐教學體系要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關注實驗指導人員的數量與結構、實驗室條件及開放情況;社會實踐主要指學生利用假期有組織地到社會去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 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畢業設計(論文)主要關注選題、過程指導、成果規範三方面。
要素3.第二課堂
有三個要點: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建設與保障措施;社團建設與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及育人效果;學生國内外訪學情況。
第二課堂内容是否豐富、參與是否廣泛,對質量 影響很大。學生評價是檢驗效果的主要依據;國内外訪學制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例:同濟新生約30%參加國際項目;校内大學生學科競賽更重要,參與面廣泛,比少數學生得獎更有意義。
要素4.教學改革
有兩個要點: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及保障措施、教學改革的示範性與應用性。
頂層設計,系統推進; 例如:南京大學“三三制”;關注教師的參與面,關注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當前學校應特别重視對“高教三十條”的落實。
審核項目五:學生發展
有四個要素:招生及生源情況、學生指導與服務、學風與學習效果、就業與發展。
要素1.招生及生源情況
有三個要點:學校總體生源狀況、各專業生源數量及特征、學校提高生源質量的措施及成效。
錄取線、報到率、第一志願招考率能反映生源情況;分析各專業的生源數量和質量,有利于推動專業建設。
要素2.學生指導與服務
有三個要點:學生指導與服務的内容及效果、學生指導與服務的組織與條件保障、學生對指導與服務的評價。
優質的指導與服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指導與幫扶體系應建立;有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指導的措施,形成 師生交流溝通機制;例:五邑大學每13名新生配備一名導師。學生的評價是檢驗工作質量的重要依據。
要素3.學風與學習效果
有三個要點:學風建設的措施與效果、學生學業成績及綜合素質表現、學生對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滿意度。
學風可以在課堂教學、實驗實習、畢業設計、考風考紀方面體現出來;客觀分析考試違紀處理情況; 例:同濟、西安電子科大;如何調動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例:轉專業、雙學位、輔修專業等;學生成績和綜合素質應包括德、智、體、美幾個方面,重點看學生滿意度;德育,創新形式,豐富内容,重點看針對性和實效性;智育,主要由專業培養方案來檢驗;體育,教育方式可以因校制宜,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标準》;美育,關注受益面。
要素4.就業與發展
有三個要點: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
多數學生就業面向與培養目标的符合度;畢業生就業方式的分布:簽約、升學、靈活就業 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評價(專業對口,發展水平 等)。
審核項目六:質量保障
有四個要素: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質量監控、質量信息及利用、質量改進。
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并有效運行是關鍵。
要素1.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有四個要點:質量标準建設;學校質量保障模式及體系結構;質量保障體系的組織、制 度建設;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建設。
理論教學、實驗、實習、畢設、課程考核等各主 要環節有質量标準; 例:同濟有91個質量要求,25個關鍵控制點。各校質量保障體系的模式可以不同,但有共同規律;有組織保障,最好能管、辦、評分離;例如:同濟大學 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隊伍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同等重要。
要素2.質量監控
有兩個要點:自我評估及質量監控的内容與方式、自我評估及質量監控的實施效果。
自我評估是“五位一體”新評估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我評估的内容可參考教育部[2011]9号文的要求;規章制度不僅包括規範管理,還包括建立激勵機制。
要素3.質量信息及利用
有三個要點:校内教學狀态數據庫建設情況;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反饋機制;質量信息公開及年度質量報告。
校内教學狀态數據庫與國家教學狀态數據庫的聯系與差别;質量信息的統計分析、反饋是質保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環節;注意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要求在年度質量報告中必須包含的25項核心數據。
要素4.質量改進
有兩個要點:質量改進的途徑與方法、質量改進的效果與評價。
改進工作是質保體系運行的落腳點,對改進情況是否有監督?課堂教學、實習實訓、成績評定、試卷分析、畢業設計等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改進是難點;注意發揮二級學院在質量保障中的主體作用。
審核項目七:特色及自選項目特色及自選項目
體現了審核評估範圍的開放性,鼓勵高校創造性開展工作;“特色”和“自選”是兩個概念;
定義:在辦學過程中積澱形成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的獨特的優質風貌;穩定性+社會認可。
體現:治學方略、運行機制、學科專業、教育模式、人才特點、校園文化等。
一般規律:挖掘辦學曆史,傳承大學精神;
找準辦學定位,确定服務面向;
創新辦學理念,主動培育實踐;
發揮辦學優勢,凸顯學科專業特色;
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學校在這個項目上可以選,也可不選;如果選擇了,可以按“四個如何”來總結(如何說的、如何做的,效果如何、如何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