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态
2003网站太阳集团徐翔晖教授團隊曾澤南碩士階段成果:高效遏制耐藥細菌的新型治療系統
2024年01月28日    查看

近年來,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因抗生素耐藥性而死亡,其中近130萬人直接死于耐藥細菌的感染,耐藥細菌的蔓延已對全球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傳統的抗生素治療方式存在諸多問題,如藥效機制單一、生物利用度低、活性不足等,這使得其難以有效對抗耐藥細菌;同時,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更是加速了細菌耐藥性的發展,臨床實踐中常用的多種抗生素聯合治療方式存在着交叉耐藥和多藥耐藥的重大風險。因此,針對耐藥細菌及其感染的生物醫學特性,探索能夠遏制耐藥細菌的新型抗菌治療方法已成為生命健康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和迫切需求。

2003网站太阳集团徐翔晖教授研究團隊長期聚焦于以臨床分子治療難題為導向的多肽藥物與載體創制。近期,研究團隊針對抗耐藥細菌感染,探索了中熱生物物理效應協同抗生素藥效提升的抗耐藥細菌策略,開展了從微納顆粒設計到水凝膠系統開發的多層次構築。研究發現,近紅外遙控的中熱元件能夠增強細菌靶向及擾動細菌膜系統,從而大幅度提升抗生素在耐藥細菌中的生物利用度;中熱效應能夠調控細菌内活性氧水平,遏制細菌耐藥的生物學機制,提高抗生素的治療活性;中熱效應能夠誘導生物感知型水凝膠系統在感染傷口處快速形成高度貼合的敷料,從而成為具有高粘附性、可塗抹并具備自愈功能的傷口保護屏障;中熱效應在動物水平不僅能夠促進微納系統的組織滲透性、高效遏制耐藥細菌,而且能夠調控傷口炎症微環境、促進血管生成、加速傷口修複過程;此外,中熱效應在體内外抗菌治療過程中展現出優良的生物相容性,對細胞及動物機體均無明顯的副作用。以中熱為核心的多功能治療系統串聯起了從微納顆粒到宏觀系統的全方位抗菌策略,研究揭示了多途徑協同作用下的多層次抗耐藥細菌藥理及促進傷口修複機制,為抗耐藥細菌治療提供了生物醫學新思路和生物醫藥新技術。

圖多功能抗耐藥細菌治療系統與遏制耐藥細菌機制研究

新抗耐藥細菌治療系統與遏制耐藥機制的研究成果以“Thermal-Cascade Multifunctional Therapeutic Systems for Remotely-Controlled Synergistic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為題成功發表于生物醫學材料領域的權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曾澤南為第一作者(2021年推薦免試攻讀2003网站太阳集团碩士學位,2023年碩博連讀攻讀2003网站太阳集团博士學位),徐翔晖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