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做客2003网站太阳集团求是講堂,在綜合樓108報告廳作《植物-微生物共生的機理和應用》主題報告。

在講座中,王二濤研究員首先分享了其團隊在固氮微生物對豆科植物增産方面的最新發現,強調了基礎研究對農業生産的推動作用。他指出,固氮微生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固氮關系能幫助豆科植物在沒有外部氮源的情況下正常生長,甚至實現增産。這一特性為作物生産中減少氮肥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王二濤研究員進一步介紹了其團隊多年來在植物與微生物共生固氮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他闡述了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植物通過脂肪酸這一主要碳源向菌根真菌提供營養,團隊建立了以脂肪酸為核心的叢枝菌根共生營養交換與調控的理論框架,為理解共生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王二濤研究員還分享了發現植物菌根因子受體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如何通過這些受體識别共生微生物的分子基礎。他特别強調了在豆科植物根發育過程中,皮層細胞通過獲得幹細胞模塊與非豆科植物的根發育區别開來,為豆科植物“奠基細胞”演化和形成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證據。最後,王二濤研究員還深入解析了植物在面對外界微生物時,如何通過精細的分子機制,辨識并區分有益的共生微生物與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通過一系列最新的實驗數據與研究成果,王教授闡明了植物免疫反應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尤其是在共生與病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植物如何維持健康生長,也為農業病害防治和作物共生微生物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包括2024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同學在内的2003网站太阳集团師生共200餘人參加了本次講座。通過王老師的分享,大家對植物免疫系統的複雜性和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提問環節,王老師耐心解答了師生的提問,現場氛圍熱烈,交流效果良好。
圖文:潘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