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管控打亂了全校師生們的學習生活。為了豐富同學們疫情管控期間的學習生活,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務處組織了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求是”講堂,旨在邀請了校内外頂尖學者、知名教授及行業專家,聚焦前沿科技和人文曆史,圍繞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學術成就、突出創新創業事迹等,為本科生開設了精彩的講座。求是講堂的講座由教務處、學生創新創業中心主辦,全校各學院承辦。到目前,2003网站太阳集团已邀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等知名大學的等知名學者9人做客“求是”講堂,為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的通識講座。

上海科技大學胡霁教授為“求是”講堂開講第一期,他為同學們介紹了有關腦科學和腦疾病的相關知識,指出腦科學研究有望為人類腦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機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教授從他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過的四個案例入手,總結歸納了關于冷門研究與熱門研究的諸多啟示,并給予同學們學習成長方面的中肯建議。鄧院士歸納道:敢涉難題、善于思考、提煉理論、重質輕量等,都是培養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同時,勤奮踏實的品質、合作溝通的技能也是成才的核心。隻有不斷積澱,才能鑄造出一個更完善的自我。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教授就如何做好科研課題與同學們分享了他的經驗和看法,高教授說道:“科研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才能有成果。”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教授為同學們介紹了新型熒光探針的發展以及自己團隊的研究,主要圍繞基于人體内大量的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開發的在體熒光探針展開。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歐光朔教授為同學們介紹了纖毛和纖毛疾病的研究,講述了近年來超分辨光學顯微術等多種技術的發展,促進對纖毛形成的分子基礎以及纖毛生理功能和病理機制的理解。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競教授為同學們深入講解了神經-免疫調控的前沿領域,介紹了治療各類相關疾病的新切入點,開拓全新視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熊偉教授圍繞細胞中的代謝小分子介紹了多尺度代謝組學技術,并對未來代謝組學技術平台的研發方向做出展望,多尺度代謝組學技術在今後将為生物體的行為、衰老、疾病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劍峰教授圍繞G蛋白偶聯受體介紹了膜受體感知機制,指出良好的科技成果來源于研究者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各位優秀的研究者們的互相交流。
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韓俊海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兒童孤獨症及其緻病機制,并在最後表達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腦科學的研究當中。
在每一場講座的最後,每位專家學者都細心和詳細地為同學們解答提出的疑問。求是講堂不僅為同學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的機會,也為同學們提供了與教授們交流的平台。相信同學們都能從求是講堂中有所收獲。
編輯|吳潤澤,張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