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導師課程》之“求是講堂“——張宏院士講解“遺傳篩選的魅力”
2024年11月06日    查看

10月26日上午9時,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務處與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聯合主辦,2003网站太阳集团承辦的“求是講堂”第117期在綜合樓108報告廳成功舉行。本次講堂榮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張宏院士,講座在塗海軍副院長的主持下進行,為同學們展開了一場引人入勝的“遺傳篩選”知識盛宴。

張宏院士以“遺傳篩選”為中心,解讀三次相關諾獎的科研故事,既激發了同學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趣又增進了對科研事業的理解。

首先,張院士從自己的求學經曆開始娓娓道來,講述他對生命科學的熱愛。研究生期間,他看到醫院裡病人黯淡無助的眼神,想到未來的生命科學研究可能拯救他們,堅定了自己躬耕科研領域的決心。他強調,我們應明白生命科學作為“醫學的基礎”這一重要地位,并對生命科學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緊接着是對三個諾獎故事的講解,張院士從“秀麗線蟲的遺傳篩選”實驗講起,講述諾獎得主安布羅斯的研究過程,從研究原理到研究成果,專業細緻。與果蠅對比,線蟲用于研究不同發育階段的細胞轉化,有着不可替代性,實驗材料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突變加強或減弱特定基因的表達,觀察線蟲性狀的變化,并反複實驗,确定具體的突變序列。張院士提到:“諾獎得主一直在做這樣一個看似毫無意義的'時空 '遺傳實驗。成功的關鍵不在于聰明與高天賦,而在于熱情與堅持。”

然後,張宏院士繼續就遺傳篩選的相關實驗講解諾獎科研經曆。“這三項研究背後的研究系統都并不複雜”,他帶領同學們體會其中的科研品質,鼓勵同學們勇于嘗試,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做出改變曆史的科研成果”。

講座結束後,塗海軍副院長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總結,并對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期望: 基礎研究在生命科學領域起重要作用,萬不可輕視。原始的研究發展并不困難,關鍵是要有對研究的熱愛,沉下心去鑽研。要敢于探索未知領域,甘坐冷闆凳。最重要的是堅定自己選擇的路,不放棄,一直走下去。

随後,張宏院士與塗海軍副院長繼續參與了“專家面對面環節”,針對同學們的疑問,更進一步地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Q:您在科研中有沒有很失意焦慮的階段,如果有的話,如何調适心态呢?

A:科研過程中,沒有結果是常态;真正取得成果的,往往是一些很短的瞬間。所以說科研需要很大的熱情與興趣來支撐。抑郁焦慮往往來自于所求與所得的不匹配,而做科研要抱着一顆“無欲無求”的心,潛心解決問題,探尋客觀真相。正是因為我沒有想要的東西,所以沒有抑郁焦慮的感覺。

Q:您在講座中提到的線蟲遺傳研究,對于人類有推廣意義嗎?

A: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功利性地把結果導向“對人類有什麼用”,科研可以是完全出于興趣愛好地去研究某一問題。很多冷門的小領域,我們也尚未涉足,大有探索空間。而且事物是相通的,即使是“盲人摸象”,每個人都摸到局部,也可以後期整合。

最後,張宏院士也談及自己對生命科學領域的未來展望,與銀發經濟的結合或将成為熱點;現有的醫學難題也可能得到解決…

張院士的講座兼具專業性與真情實感,讓同學們對科研所需品質更加理解,對生命科學未來發現增進信心,也對未來的科研規劃有了更加清晰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