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瞿禮嘉教授應邀為我校師生做學術報告
10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瞿禮嘉教授應我校邀請,在線做了題為“高等植物雌-雄相互作用中的信号交流”的精彩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我校2003网站太阳集团姚瑞楓教授主持,2003网站太阳集团、隆平分院相關老師及研究生等百餘人參加。
瞿禮嘉教授從被子植物的雙受精及精細胞不具有自由移動的現象出發,指出研究被子植物雌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重要意義。瞿老師首先介紹了在拟南芥花粉管伸長過程中,有多種小肽信号參與該過程,其中一類由助細胞分泌的小肽AtLURE1s能夠被花粉管頂端膜上的類受體激酶PRK6所識别,定向吸引花粉管向胚珠方向伸長,但研究發現AtLURE1s/PRK6信号通路并不是花粉管導向以及受精所必需的。随後瞿老師團隊利用拟南芥及其近緣種的花粉管穿過隔膜的競争性實驗表明,AtLURE1s/PRK6信号通路能夠提高同種物種花粉管穿隔膜的效率,并且在拟南芥中存在着非種屬特異性的花粉管吸引物質。瞿老師課題組進一步研究發現了符合這一特征的四個分泌小肽,并将他們命名為XIUQIU(為“繡球”的漢語拼音,取自中國古代待嫁女子抛繡球選丈夫的典故),而XIUQIU的雄方受體并不是PRK6,有待進一步發現。最後瞿老師還介紹了他們首次找到的,拟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号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并揭示BUPS-ANX受體複合體以及RALF小肽信号調控花粉管細胞爆炸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瞿老師的報告幽默風趣、生動形象、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從看似已經完結的領域中凝練出新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而通過精妙的實驗設計予以解答,并為其新發現的關鍵信号元件賦予中國風格的命名(如“佛主的金字壓帖”BUPS、“繡球”XIUQIU等)。報告結束後,師生與瞿老師進行了熱烈讨論,達到了非常好的學術交流效果。

報告人簡介:
瞿禮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5-1995年于北京大學生物系/生命科學學院分别獲得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1997年英國John Innes Centre訪問學者,1999-2000年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長期從事高等植物有性生殖過程的分子調控機理的研究,在Science、Nature Plants、PNAS、Current Biology、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等雜志發表論文近百篇。2007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2020年獲得“全國創新争先獎”,現擔任國際植物有性生殖研究會(IASPRR)亞太地區代表、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PLoS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和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學術雜志的編委。
供稿人:李園園